在反地域黑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,当提到个人经历中对东北不好的印象时,很多人会提到对方是东北口音。
据我观察总结出的几点原因:
1.对东北口音的额外关注
各地或者说各口音的人都有好有坏,不可能所有不文明的人都是东北口音,但是人们更喜欢说遇到的说东北口音的人,遇到其他不文明的人就不会刻意强调地区和口音。
比如“
东北瑞典人”这个梗,出处就是一个博主讲述自己遇到了不文明的东北人,特意强调东北口音,而该博主在讲其他不文明现象时,如果不是东北口音,就压根不提是哪里口音了。
2.东北口音更知名
有时候遇到不文明的外地人,人们往往不知道他的口音到底是哪里,有一句俗语“十里不同音”就是讲南方口音众多,隔座山可能口音就完全不同。
东北口音特征明显,在春晚和二人转中经常出现,各地人都能说出几句东北话。
假设小明出门遇到两个不文明的人,一个口音听不出具体是哪里的,另一个听着像东北口音,那么小明就不会对第一个人的地域有什么特别看法,因为压根不知道是哪里,而只会记得第二个人。
3.外地人分不清东北口音
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,比如标题“东北人打群架”的视频里,这群人明显的北京口音却被说成是东北人。
2015年10月,R省一家烧烤店曝出宰客,游客点餐前询问价格是“38元一份”,结账时变成了“38元一只”,理论过程中老板还要把蛤蜊、扇贝都按个算钱。
游客报警,民警表示“这是价格方面的问题,我们管不了”,投诉到物价局,对方回应:“等明天处理”。
老板更加得意,还用棍子威胁游客,并指使手下打电话报警,理由是“有人吃了霸王餐,不给钱想逃跑”。
一些网友说老板口音像东北人,部分山东媒体未经证实就直接报道说老板是东北人,后来被查明老板是山东本地人。
然而直到几年后,网上依然有人在说那是东北人做的。
可见,就连本地网友、媒体都分不清本地口音和东北口音。
2018年8月,坐在宝马车中的龙哥与骑电瓶车的于某发生口角,龙哥先是下车推搡于某,后返回车中拿出一把长刀,多次砍向于某,长刀不慎落地,于某捡起长刀将龙哥砍死。
许多网友以为龙哥是东北人,可能是因为他壮硕的体型、一身的纹身,让人联想到刻板印象中的“东北大哥”形象,实际龙哥是S省人。
2021年4月,男子在电梯里好心劝阻他人不要抽烟,结果被吸烟男无理怒怼,还扬言要动手。
明显是南方口音,弹幕却说是“东北口音”。视频
2022年6月,L省B市某烧烤店发生恶性伤人案,几名男子调戏女食客不成,出手殴打,将几名女性打致重伤,还可能涉黑。
几人分别是L省B市本地人、S省人、H省人,但在籍贯曝出前大量网友认为他们的口音是“东北口音”。
4.外地人装东北人
可能所谓的“东北人”根本就不是东北人。
以前很常见一种电话诈骗的台词:“偶系东北黑色会,里蛾几现在在偶手上”。
这口音明显和东北话相差甚远,但是诈骗人员既然这么做,说明也有人会上当。
除此之外,能找到的外地人装东北人犯罪的报道:
2004年,A省人方凯在本地找工作被骗,心有不甘于是伙同朋友持刀抢劫出租车司机,学了一口东北话,打劫过程中自称是来自佳木斯的黑社会。
2008年,R省警方接到报案,有一男子抢劫后逃窜,警方根据报告的体貌特征找到了高某,但高某口音不像报告中所说的东北口音,从而无法查证。
一个月后,民警处理一起涉及高某的纠纷案,发现高某与人吵架时说的就是东北口音,对其进行查证后发现高某正是之前抢劫案的犯人。
审问中得知高某一年前特意学习过东北话,平时不用,只在与人吵架时用东北话壮胆。
2009年,R省人李某购买仿真枪、尖刀、风衣等作案工具,抢劫多达九起,特征之一就是东北口音。
警方对附近东北籍人员进行排查,同时发布了万元悬赏通告。
直到有一次李某抢劫对象刚好是东北人,受害者告知警方:抢劫者东北话不地道,可能不是东北人。
警方调整了排查方向,最终抓获李某。
李某接受采访,原来他其实是本地人,东北话是从小品里学的,自己也知道自己说的不好,目的是伪装自己,迷惑警方。
警方发布悬赏通告时应该会标注“东北口音”这样的特征,抓到后也不会发布通告澄清,当地人记忆里只会记得是一个东北口音的人因抢劫被悬赏
主持人:别人看小品是取乐,他看小品是学坏,还学东北话,要我说啊,你老霸道了,先进去学学做人吧。
抢劫是因为看了东北小品学坏了?
2010年5月,R省警方在一间网吧抓获网上逃犯谢某,身份证上所示谢某是黑龙江人,平时与人交谈也会用生硬的东北口音掩饰身份,实际上是伪造身份证的本地人。
2010年11月,R省侦破一起特大绑架案,警方解救出奄奄一息的受害者。绑匪无人均是R省本地人,打电话索要赎金时故意使用东北口音。
2011年12月,R省出租车司机抢劫杀人后逃窜到东北,为躲避追捕苦练东北话。
2013年,R省青年因失去工作心里不满,起了打劫的念头,为唬住对方苦学东北话,作案时自称东北人,多次抢劫后被抓获。
记者问:这么多外地人,为什么要冒充东北人?
答:在网上常看到网友攻击东北人,在R省人们觉得东北人代表野蛮和犯罪,所以伪装成东北人可以干扰警方办案方向,有好几次抢劫得手之后,和几个东北人在路上行走,警方都是盘查东北人而没有找他。
2015年1月,一对母女先后接到一个自称东北人的男子打来的诈骗电话,当大妈质疑骗子口音不像东北人时,骗子急了:“吾就系东北银!吾说的就系普通话!”
2016年10月,L省某县被公安部列为国内电信诈骗七大重点区域之一,对28030人摸排过程中,排查出426人为重点嫌疑人。
嫌疑人会在电话中模仿东北口音自称黑社会行骗。
5.对东北话的滥用
东北话的特点:简洁、有趣,在许多场合下,明明与东北无关,也会被用上东北话。
比如某地一小偷钻通风口但是进不去,媒体给视频配的文字是“这可咋整”,然而事件发生地和当事人都与东北无关,这句话也不是小偷说的,但是会让观众误以为小偷是东北人。
“因互相看了一眼而引发矛盾”的事件,许多人以为只会发生在东北、在东北很常见,实际上这种事哪里都有、在东北并不常见,这种错误印象就是源自东北话“你瞅啥”、“瞅你咋地”,这种描述又形象又好玩,让人们更容易记住,在别的地方发生这种事也容易被人提到这两句东北话,进一步加深了印象。(我有一个网页专门记录了这类事件:“
你瞅啥”)
如今东北话几乎人人会说,明明不是东北口音,也可能因为说出几句东北话被当成东北人。
6.对东北口音的刻板印象
影视作品为了表现角色形象,会利用人们对口音的印象,过程中也会不断加深强化这种印象。
目前东北口音常见的影视剧形象,通常是农民或黑社会。
农民
早在1995年节目《聪明的剧务》中就有这样一段剧情:
相声、小品、电视剧、电影、话剧,各地方言已经形成规律了。
凡是反应农民形象,基本都是东北话;反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都用天津话;反应知识分子的用上海普通话;一说到性格倔强用山东话;谈到经商贸易做买卖的,用广东普通话。
你干(剧务这行)久了就知道了,方言都有规律。
东北话让人想到农民,在1995年这样的环境问题不大,但是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许多人瞧不起农民,对他们来说农民代表了粗鲁、没文化等负面形象。
2020年9月,女子在高档餐厅吃饭,因为点了一碗米饭,被服务员嘲笑为农民。“农民”被用来当成嘲笑用语
之后受《乡村爱情》等作品的影响,东北口音的农民形象更加深入人心。
黑社会
1995年香港黑帮主题电影《古惑仔》风靡全国,这部电影将黑社会美化成一种豪爽、重情重义的形象。
前文也提过,作品为了表现角色形象,会利用人们对口音的印象,而大陆地区最符合“豪爽、重情重义”形象的正是东北人,在加上身高体壮等原因,于是黑帮主题的电影中,除了香港一带的口音外,用的最多的就是东北口音了。
说件二扯亲身经历的事,她曾创作一个讲述东北人现代生活的漫画作品,想改变人们对东北的印象,却被老师认为不像东北,被建议加上东北民俗服饰以及一个凶恶的“东北大哥”形象。
其他
之前在知乎看到问题“如果霸道总裁是东北人”,高票都是在把“霸道总裁”描写成《乡村爱情》的刘能、赵四形象。
这类问题还有很多,都是这样的画风。
最近看到一个“如果林黛玉是东北人”,也有人沿用类似的手法,把林黛玉写成一个粗鲁、不礼貌、夸张的东北口音的形象。
就有答主讽刺提问者:“很明显,你并不是想问如果林黛玉是东北人会怎么样,你想问的是如果林黛玉是赵本山徒弟会怎么样。”(
@粗腿侠)
还有答主表示:不用假设,林黛玉可能真的是东北人。
@居九年:
不需要假如,题主直接看87版《红楼梦》电视剧即可。
因为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就是东北人,而且有着鲜明的东北人相貌特征。
此外,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本来也是祖籍东北。
考虑到《红楼梦》的自传色彩,贾家某种意义上来说那就是一家东北人。
照此推论,小说当中贾敏的女儿林黛玉,本身就有东北血统。
我知道,题主是想看一个满口东北俚语、仿佛在演赵本山小品的林黛玉。
能提出这种问题,本身就是一种荒唐的猎奇心态。
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一个问题,一些人印象中东北人就是这样粗鲁、不礼貌、夸张的东北口音,如果对方不符合这些印象,他们就不承认这人是东北人。
只有符合印象的东北人才是东北人,不符合印象的不是东北人,换个角度看,就变成了东北人都符合他们的印象。
7.东北话却不是东北话
我国历届冬奥会的金牌运动员大多是东北人,网友也发现冬奥会上总能听到东北话。
央视发布视频,白岩松:「东北话就是
冬奥会上的
北京
话。」